|
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早在1993年,江苏省苏州市就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自此依法获得地方立法权。32年间,苏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以立法为笔、以实践为墨,创造了诸多全国、全省首创的立法经验。截至目前,苏州已制定100件地方性法规,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72件。 2015年,修改后的立法法赋予全部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立法权下放,苏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乘势而上,十年间共制定法规29件,修改53件(次),废止13件,立法数量占过去32年总量的42%。数量提升的同时,质量也不断提升,《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苏州市供水条例》《苏州市数据条例》《苏州市城市更新条例》等一批法规先后被列为江苏省设区的市立法精品培育工程。 回顾这十年,苏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民生关切,绘就了一幅法治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和办公厅新闻局组织的采访报道组赴苏州走访独具特色的“苏州立法现象”,探寻地方立法的“苏州样板”。 以法为力激活经济创新动能 “作为已经扎根苏州十年的企业,我们深切感受到地方立法对创新生态的塑造力。”苏州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始人、总经理骆威对于地方立法如何精准地为科技型企业架桥铺路深有感触。 2023年7月1日起,《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施行。条例实施当年,该企业就切实享受到了红利。不但有项目通过苏州市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获得资金支持,还成功申请多名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并获得了补贴资金。 “条例实施两年来,企业获得了各级各类项目的补贴资金,对企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部条例可以说是为科技企业量身定制的‘护航法典’,为我们企业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法治保障体系,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政策氛围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骆威说。 这家企业的发展轨迹,正是苏州科技企业在立法护航下成长的一个缩影。2024年,苏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15%左右,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6.8件,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0%,高新技术企业超1.74万家。这些数据背后,是地方立法为创新主体“松绑减负”“赋能增效”的制度力量。 十年间,苏州始终将立法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不仅在科技创新领域,在数据、智能车联网等新兴领域也持续实现突破,实现了从“政策供给”到“法治引领”、从“要素支持”到“生态构建”、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协同”的深刻转变。 《苏州市数据条例》在全国率先对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作出全面规范,被称为“综合性、探索性、引领性”的地方数据立法标杆,助力苏州建设全国数字化发展标杆城市;《苏州市智能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聚焦产业核心环节,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为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苏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为企业创新筑起“防火墙”,苏州快审服务使专利授权周期缩短至半年以内,助力企业快速布局知识产权;《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苏州最强比较优势。目前,苏州正抓紧制定《苏州市低空经济促进条例》,积极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为苏州打造“天空之城”保驾护航。苏州以法治先手棋抢占产业变革制高点,让创新始终在法治轨道上领跑时代。 以法为笔绘就历史名城新图景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古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被赋予地方立法权以来,苏州这座千年古城以法治为笔,勾勒出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图景。 城市更新牵动民生幸福,关乎城市未来。今年6月1日起,《苏州市城市更新条例》施行。早在2021年,苏州就被住建部列为全国首批21个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之一。此次通过立法,总结试点实践经验,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推动古城在更新中焕发新生。值得一提的是,该条例经苏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这是苏州历史上首次由市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实体性地方性法规。此外,苏州在江苏省内率先立法规范农村住房建设,制定《苏州市乡村建设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从村庄规划到住房建设全流程进行了规范,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共建共享。 历史文化保护也是苏州地方立法的一条主线。作为2500年未迁城址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于2017年制定了《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这部综合性法规为核心,苏州构建了“1+N”保护法规体系,还制定了《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修改了《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苏州市旅游条例》。再加上以往制定的《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苏州市古村落保护条例》等法规,共同为古城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 回顾这十年,苏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立足地方特色,通过精细化立法破解发展难题,紧扣城乡融合的时代命题,构建全链条活态传承体系。 从古城保护到城乡统筹,再到文化传承,苏州以“小切口”地方立法,既守护了“人间天堂”的历史底蕴,又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苏州方案”。 以法之名守护绿水青山新画卷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苏州地方立法的重要主线之一。多年来,苏州通过一系列地方立法,为生态保护筑牢法治根基。 早在2014年,苏州就率先在全国出台《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还制定了《苏州市长江防洪工程管理条例》《苏州市河道管理条例》等多部生态保护领域法规。 近十年,苏州在生态立法上持续发力,制定了《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修改了《苏州市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条例》《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等法规。其中,《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是江苏省内首例以立法形式保护太湖岛屿的法规,从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该条例仅用半年时间就出台了,是“小切口”“小快灵”立法的成功实践。 阳澄湖是苏州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和战略备用饮用水水源地。2018年,《苏州市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条例》修改,进一步明确政府和保护机构职责、保护区范围,细化污染控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强化了对苏州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上的特色更加鲜明、力度更大。同年修改的《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规范了湿地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对湿地资源普查、监测等作了具体规定,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立法实践有了新发展,相关理论研究也应当注入新内容。”被问及十年间苏州地方立法成绩单缘何如此亮眼,苏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陈雪珍坦言,这得益于坚决贯彻新时代地方立法工作的五大要领,即“讲政治”“为人民”“敢担当”“有特色”“重落实”,在立法工作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握职能定位、坚持立足地方实际、坚持能实施真管用,并以此为基础认真扎实做好立法工作,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不断进行新探索。 以立法为刃破题发展,以法治为基护航民生。十年间,在创新沃土上勾勒发展蓝图,于古城肌理中编织保护网络,在生态画卷里注入绿色基因,苏州地方立法为新时代地方治理现代化树起标杆,书写了地方立法引领治理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
|
这一幅法治引领高质量发展生动画卷如何绘就
|
记者探访独具特色的“苏州立法现象”
|
|
|
( 2025-07-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早在1993年,江苏省苏州市就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自此依法获得地方立法权。32年间,苏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以立法为笔、以实践为墨,创造了诸多全国、全省首创的立法经验。截至目前,苏州已制定100件地方性法规,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72件。 2015年,修改后的立法法赋予全部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立法权下放,苏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乘势而上,十年间共制定法规29件,修改53件(次),废止13件,立法数量占过去32年总量的42%。数量提升的同时,质量也不断提升,《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苏州市供水条例》《苏州市数据条例》《苏州市城市更新条例》等一批法规先后被列为江苏省设区的市立法精品培育工程。 回顾这十年,苏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民生关切,绘就了一幅法治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和办公厅新闻局组织的采访报道组赴苏州走访独具特色的“苏州立法现象”,探寻地方立法的“苏州样板”。 以法为力激活经济创新动能 “作为已经扎根苏州十年的企业,我们深切感受到地方立法对创新生态的塑造力。”苏州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始人、总经理骆威对于地方立法如何精准地为科技型企业架桥铺路深有感触。 2023年7月1日起,《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施行。条例实施当年,该企业就切实享受到了红利。不但有项目通过苏州市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获得资金支持,还成功申请多名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并获得了补贴资金。 “条例实施两年来,企业获得了各级各类项目的补贴资金,对企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部条例可以说是为科技企业量身定制的‘护航法典’,为我们企业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法治保障体系,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政策氛围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骆威说。 这家企业的发展轨迹,正是苏州科技企业在立法护航下成长的一个缩影。2024年,苏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15%左右,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6.8件,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0%,高新技术企业超1.74万家。这些数据背后,是地方立法为创新主体“松绑减负”“赋能增效”的制度力量。 十年间,苏州始终将立法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不仅在科技创新领域,在数据、智能车联网等新兴领域也持续实现突破,实现了从“政策供给”到“法治引领”、从“要素支持”到“生态构建”、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协同”的深刻转变。 《苏州市数据条例》在全国率先对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作出全面规范,被称为“综合性、探索性、引领性”的地方数据立法标杆,助力苏州建设全国数字化发展标杆城市;《苏州市智能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聚焦产业核心环节,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为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苏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为企业创新筑起“防火墙”,苏州快审服务使专利授权周期缩短至半年以内,助力企业快速布局知识产权;《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苏州最强比较优势。目前,苏州正抓紧制定《苏州市低空经济促进条例》,积极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为苏州打造“天空之城”保驾护航。苏州以法治先手棋抢占产业变革制高点,让创新始终在法治轨道上领跑时代。 以法为笔绘就历史名城新图景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古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被赋予地方立法权以来,苏州这座千年古城以法治为笔,勾勒出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图景。 城市更新牵动民生幸福,关乎城市未来。今年6月1日起,《苏州市城市更新条例》施行。早在2021年,苏州就被住建部列为全国首批21个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之一。此次通过立法,总结试点实践经验,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推动古城在更新中焕发新生。值得一提的是,该条例经苏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这是苏州历史上首次由市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实体性地方性法规。此外,苏州在江苏省内率先立法规范农村住房建设,制定《苏州市乡村建设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从村庄规划到住房建设全流程进行了规范,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共建共享。 历史文化保护也是苏州地方立法的一条主线。作为2500年未迁城址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于2017年制定了《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这部综合性法规为核心,苏州构建了“1+N”保护法规体系,还制定了《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修改了《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苏州市旅游条例》。再加上以往制定的《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苏州市古村落保护条例》等法规,共同为古城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 回顾这十年,苏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立足地方特色,通过精细化立法破解发展难题,紧扣城乡融合的时代命题,构建全链条活态传承体系。 从古城保护到城乡统筹,再到文化传承,苏州以“小切口”地方立法,既守护了“人间天堂”的历史底蕴,又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苏州方案”。 以法之名守护绿水青山新画卷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苏州地方立法的重要主线之一。多年来,苏州通过一系列地方立法,为生态保护筑牢法治根基。 早在2014年,苏州就率先在全国出台《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还制定了《苏州市长江防洪工程管理条例》《苏州市河道管理条例》等多部生态保护领域法规。 近十年,苏州在生态立法上持续发力,制定了《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修改了《苏州市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条例》《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等法规。其中,《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是江苏省内首例以立法形式保护太湖岛屿的法规,从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该条例仅用半年时间就出台了,是“小切口”“小快灵”立法的成功实践。 阳澄湖是苏州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和战略备用饮用水水源地。2018年,《苏州市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条例》修改,进一步明确政府和保护机构职责、保护区范围,细化污染控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强化了对苏州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上的特色更加鲜明、力度更大。同年修改的《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规范了湿地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对湿地资源普查、监测等作了具体规定,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立法实践有了新发展,相关理论研究也应当注入新内容。”被问及十年间苏州地方立法成绩单缘何如此亮眼,苏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陈雪珍坦言,这得益于坚决贯彻新时代地方立法工作的五大要领,即“讲政治”“为人民”“敢担当”“有特色”“重落实”,在立法工作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握职能定位、坚持立足地方实际、坚持能实施真管用,并以此为基础认真扎实做好立法工作,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不断进行新探索。 以立法为刃破题发展,以法治为基护航民生。十年间,在创新沃土上勾勒发展蓝图,于古城肌理中编织保护网络,在生态画卷里注入绿色基因,苏州地方立法为新时代地方治理现代化树起标杆,书写了地方立法引领治理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