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张晨 在中央部署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广州市和深圳市、海南省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背景下,海南自贸港如何发挥自贸港优势,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仲裁新路径?近日,海南国际仲裁院院长范凯杰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讲述海南在构建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创新仲裁规则、深化区域合作及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发展等方面的前沿实践。 丰富制度“工具箱” 记者:海南计划到2025年建成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当前进展如何? 范凯杰:2023年,海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方案》,目标是到2025年底,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海南国际商事仲裁影响力全面提升;到2035年底,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全面建成,国际商事仲裁的影响力公信力跻身国际一流行列。 围绕此目标,海南正全力打造以仲裁为核心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一方面,通过海南自贸港立法衔接国际通行规则,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的涉外法规体系。早在2019年2月17日,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海南国际仲裁院管理办法》,明确海南国际仲裁院为社会公益性法定机构,作为非营利法人独立运作,实行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海南国际仲裁院通过改革实现了仲裁机构的“六个国际化”。2024年5月29日,海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若干规定》,创新实施临时仲裁,丰富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商事争议解决的“工具箱”。 另一方面,持续优化仲裁发展环境:支持举办首届海南自贸港法律周,推动海南仲裁和其他法律服务行业融合发展;成立海南省仲裁协会;支持海南仲裁机构“走出去”,提升影响力和国际声望值。可以说,海南自贸港不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正蹄疾步稳向前推进。 扩展国际“朋友圈” 记者:《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若干规定》施行近一年,作为推动者,你认为该法规如何补强海南仲裁的短板?为协助临时仲裁在海南自贸港落地,还出台了《海南国际仲裁院协助临时仲裁工作规则(试行)》,这些制度设计如何体现海南自贸港的创新特色? 范凯杰:上述文件的主要亮点是以自贸港法规形式对临时仲裁作出规定,为市场主体提供与国际接轨的仲裁服务,推动仲裁制度改革创新。临时仲裁时间短、成本低、程序精简,还在仲裁员选择、仲裁规则方面赋予当事人更大的自由选择权。 海南国际仲裁院的主业是开展机构仲裁,2023年出台协助临时仲裁工作规则,旨在探索开展协助临时仲裁业务,使机构仲裁和临时仲裁更好地发挥互补作用,更加便捷高效。海南国际仲裁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作为临时仲裁指定机构,提供决定仲裁庭组成和人数、指定仲裁员或替代仲裁员、裁决书和调解书的确认、仲裁秘书、文书送达、庭审设施等国际先进高效协助服务。 记者:前不久,海南国际仲裁院发布《海南国际仲裁院(海南仲裁委员会)种业仲裁规则》,并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为低空经济、免税贸易等产业提供专项服务。这类“定制化”的仲裁解决方案成效如何? 范凯杰:海南省依托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和独特自然禀赋,聚焦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布局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定制化”仲裁服务主要是针对产业发展中所涉法律问题,提出预防和化解商事争议的专业建议,再进一步规范仲裁条款,优化仲裁的流程,比如送达程序、组庭程序、审理方式等,以满足行业争议解决的需求。种业仲裁规则及为低空经济、免税贸易提供的服务,都是结合产业特点的探索。 长期以来,海南国际仲裁院处理了大量的商事主体之间的争议,民营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选择仲裁也是基于仲裁公平、高效,裁决更能遵循合同的本旨。 海南国际仲裁院正是秉持公平公正的仲裁工作理念,通过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市场主体包括民营经济组织构建服务保障体系。 打造解纷“优选地” 记者:海南国际仲裁院近年引进多名香港及海外仲裁员,团队国际化比例显著提升。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海南如何发挥“香港所长”与“海南所需”的协同效应?你曾提到琼港合作如“高速列车”,未来将如何深化两地法律服务业合作? 范凯杰:目前海南国际仲裁院共有1358名仲裁员,港澳台及国外仲裁员的人数为299人,其中香港60人,是境外仲裁员占比最多的地区。香港一直是海南对外投资、走向世界的窗口,琼港间的法律合作一直都有实质业务基础,许多香港交易的资产在海南,合同适用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资产担保适用内地法律,这为两地合作提供广阔空间。 首先,我们会发挥香港仲裁员的专业优势,审理好涉港涉外案件。其次是让海南仲裁走出去,我们会加强与香港法律界仲裁界的关系,比如通过参加香港仲裁周、国际仲裁理事会(ICCA)大会等国际级盛会,与香港有关仲裁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通过香港的平台,不断提升海南国际仲裁院曝光度、拓宽国际仲裁朋友圈。第三是让香港仲裁员走进来,去年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律周有很多香港律师来参加,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和联系,海南国际仲裁院也在积极发展优秀的香港律师加入仲裁员队伍,我认为,香港仲裁员在办好机构案件的同时,也是两地的沟通桥梁。我们未来会多举办一些专题研讨、沙龙活动,加强信息互换和学习交流。 记者: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在即,针对关税政策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海南国际仲裁院在争议解决方面将有哪些响应机制?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方面有何具体规划? 范凯杰:关税政策将吸引全球知名企业落户海南,也会涉及一系列公共政策的调整。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国际网络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布局和提升。 早期,我们发挥地缘和侨乡优势,与东盟国家的主要仲裁机构建立合作,从共享庭审场所、相互推荐仲裁员、共同举办活动等方面进行探索,随后共同设立跨境争议解决平台,为中资企业投资海外时的争议解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 随着自贸港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积极拓宽海南国际仲裁院的国际知名度和业务服务范围。2023年,我们派代表出访英国、法国、瑞典、比利时,与有关国际仲裁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切实为海南国际仲裁院的国际庭审做足准备,也为仲裁员提升专业涉外案件办理水平打下基础。 2025年初,我们前往美国洛杉矶和纽约,积极推广海南仲裁的国际品牌,与海外侨胞、商会建立联系,引导商事主体在合同中植入仲裁条款,将争议解决的主动权(比如将机构和仲裁地)留在中国。同时与高校、专业机构合作,使开庭地点和开庭语言符合当地习惯,让中资企业、华人企业在纠纷产生时能倾向于选择海南。 记者:若用3个关键词概括未来5年的仲裁发展愿景,会是什么? 范凯杰:我们的发展愿景是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通过海南自贸港建设,法律行业、争议解决行业产业化迎来升级。

|
|
锚定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打造自贸港法治标杆
|
对话海南国际仲裁院院长范凯杰
|
|
|
( 2025-07-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张晨 在中央部署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广州市和深圳市、海南省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背景下,海南自贸港如何发挥自贸港优势,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仲裁新路径?近日,海南国际仲裁院院长范凯杰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讲述海南在构建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创新仲裁规则、深化区域合作及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发展等方面的前沿实践。 丰富制度“工具箱” 记者:海南计划到2025年建成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当前进展如何? 范凯杰:2023年,海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方案》,目标是到2025年底,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海南国际商事仲裁影响力全面提升;到2035年底,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全面建成,国际商事仲裁的影响力公信力跻身国际一流行列。 围绕此目标,海南正全力打造以仲裁为核心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一方面,通过海南自贸港立法衔接国际通行规则,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的涉外法规体系。早在2019年2月17日,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海南国际仲裁院管理办法》,明确海南国际仲裁院为社会公益性法定机构,作为非营利法人独立运作,实行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海南国际仲裁院通过改革实现了仲裁机构的“六个国际化”。2024年5月29日,海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若干规定》,创新实施临时仲裁,丰富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商事争议解决的“工具箱”。 另一方面,持续优化仲裁发展环境:支持举办首届海南自贸港法律周,推动海南仲裁和其他法律服务行业融合发展;成立海南省仲裁协会;支持海南仲裁机构“走出去”,提升影响力和国际声望值。可以说,海南自贸港不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正蹄疾步稳向前推进。 扩展国际“朋友圈” 记者:《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若干规定》施行近一年,作为推动者,你认为该法规如何补强海南仲裁的短板?为协助临时仲裁在海南自贸港落地,还出台了《海南国际仲裁院协助临时仲裁工作规则(试行)》,这些制度设计如何体现海南自贸港的创新特色? 范凯杰:上述文件的主要亮点是以自贸港法规形式对临时仲裁作出规定,为市场主体提供与国际接轨的仲裁服务,推动仲裁制度改革创新。临时仲裁时间短、成本低、程序精简,还在仲裁员选择、仲裁规则方面赋予当事人更大的自由选择权。 海南国际仲裁院的主业是开展机构仲裁,2023年出台协助临时仲裁工作规则,旨在探索开展协助临时仲裁业务,使机构仲裁和临时仲裁更好地发挥互补作用,更加便捷高效。海南国际仲裁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作为临时仲裁指定机构,提供决定仲裁庭组成和人数、指定仲裁员或替代仲裁员、裁决书和调解书的确认、仲裁秘书、文书送达、庭审设施等国际先进高效协助服务。 记者:前不久,海南国际仲裁院发布《海南国际仲裁院(海南仲裁委员会)种业仲裁规则》,并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为低空经济、免税贸易等产业提供专项服务。这类“定制化”的仲裁解决方案成效如何? 范凯杰:海南省依托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和独特自然禀赋,聚焦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布局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定制化”仲裁服务主要是针对产业发展中所涉法律问题,提出预防和化解商事争议的专业建议,再进一步规范仲裁条款,优化仲裁的流程,比如送达程序、组庭程序、审理方式等,以满足行业争议解决的需求。种业仲裁规则及为低空经济、免税贸易提供的服务,都是结合产业特点的探索。 长期以来,海南国际仲裁院处理了大量的商事主体之间的争议,民营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选择仲裁也是基于仲裁公平、高效,裁决更能遵循合同的本旨。 海南国际仲裁院正是秉持公平公正的仲裁工作理念,通过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市场主体包括民营经济组织构建服务保障体系。 打造解纷“优选地” 记者:海南国际仲裁院近年引进多名香港及海外仲裁员,团队国际化比例显著提升。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海南如何发挥“香港所长”与“海南所需”的协同效应?你曾提到琼港合作如“高速列车”,未来将如何深化两地法律服务业合作? 范凯杰:目前海南国际仲裁院共有1358名仲裁员,港澳台及国外仲裁员的人数为299人,其中香港60人,是境外仲裁员占比最多的地区。香港一直是海南对外投资、走向世界的窗口,琼港间的法律合作一直都有实质业务基础,许多香港交易的资产在海南,合同适用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资产担保适用内地法律,这为两地合作提供广阔空间。 首先,我们会发挥香港仲裁员的专业优势,审理好涉港涉外案件。其次是让海南仲裁走出去,我们会加强与香港法律界仲裁界的关系,比如通过参加香港仲裁周、国际仲裁理事会(ICCA)大会等国际级盛会,与香港有关仲裁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通过香港的平台,不断提升海南国际仲裁院曝光度、拓宽国际仲裁朋友圈。第三是让香港仲裁员走进来,去年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律周有很多香港律师来参加,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和联系,海南国际仲裁院也在积极发展优秀的香港律师加入仲裁员队伍,我认为,香港仲裁员在办好机构案件的同时,也是两地的沟通桥梁。我们未来会多举办一些专题研讨、沙龙活动,加强信息互换和学习交流。 记者: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在即,针对关税政策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海南国际仲裁院在争议解决方面将有哪些响应机制?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方面有何具体规划? 范凯杰:关税政策将吸引全球知名企业落户海南,也会涉及一系列公共政策的调整。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国际网络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布局和提升。 早期,我们发挥地缘和侨乡优势,与东盟国家的主要仲裁机构建立合作,从共享庭审场所、相互推荐仲裁员、共同举办活动等方面进行探索,随后共同设立跨境争议解决平台,为中资企业投资海外时的争议解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 随着自贸港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积极拓宽海南国际仲裁院的国际知名度和业务服务范围。2023年,我们派代表出访英国、法国、瑞典、比利时,与有关国际仲裁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切实为海南国际仲裁院的国际庭审做足准备,也为仲裁员提升专业涉外案件办理水平打下基础。 2025年初,我们前往美国洛杉矶和纽约,积极推广海南仲裁的国际品牌,与海外侨胞、商会建立联系,引导商事主体在合同中植入仲裁条款,将争议解决的主动权(比如将机构和仲裁地)留在中国。同时与高校、专业机构合作,使开庭地点和开庭语言符合当地习惯,让中资企业、华人企业在纠纷产生时能倾向于选择海南。 记者:若用3个关键词概括未来5年的仲裁发展愿景,会是什么? 范凯杰:我们的发展愿景是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通过海南自贸港建设,法律行业、争议解决行业产业化迎来升级。

|
|
|